開疆闢土的英雄

聖經記載神創造天地之初,在造好了大地萬物齊備之後,創造了人。為了使人們能夠有效地管理經營大地,他設計了不同特質與能力的人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創造了獵人作為世界文明的先鋒。( 〝獵人〞一詞引自THOM  HARTMANN著『ATTENTION  DEFICIT  DISORDER  --  A  Different  Perception』一書)
而獵人首先需要具備勇於冒險犯難及超強的活動力,這樣才能勝任開荒拓土的艱困工作;其次他們需要有精明的創造力及製造工具的精巧操作能力,以打造許多打獵的工具和利於生存的器具;再者他們需要有敏感的感官能力,方能在打獵時能敏銳的察覺瞄準各種動物的蹤跡;最後他們需要有隨時均能耳聽八方、眼觀四面的本事,且要在發現獵物的時候,做出迅速果決的反應,如此才能有效的謀求生存。特別的是:在打獵之餘,無論在音樂、美術、陶藝、舞蹈…各方面,他們更是天生的藝術家,使得生活多元且充滿了樂趣!獵人是世界文明的先鋒,在開拓蠻荒之後,他們將「土地」交給農夫,然後再另覓他處去拓展疆界。
農夫在設計上與獵人不一樣,他們的特質是: 樂於從事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工作,也喜歡安定規律的定居生活,對於禮節、規矩、儀式….等都需要有條不紊、嚴謹的規範。他們不像獵人需要應付打獵時瞬息萬變的危險,所以他們善於把日常重覆的經驗轉化為符號,以便於傳授給別人。


危機乍現

獵人與農夫幾千年來都配合的很融洽,各有各的角色與職責,也互相尊重合作。即使幾百年前美洲新大陸的發現、從開拓到定居建設,也都還是人類歷史上他們共同合作的典範。
然而工業革命之後,世界舞台的重心開始由居於多數的農夫所掌控,尤其是教育的制度更是以適合農夫的模式在進行。加上資訊時代的來臨、地球村的形成,更壓縮了獵人發揮的空間(需要他們開拓的土地迅速縮減了!)。因此,獵人被迫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!
獵人們生活在農夫的世界當中,總是與多數的農夫格格不入。他們的冒險犯難被視為「過動」,他們優秀的創造力被認為是「搞東搞西」,他們敏銳的感官被誤會成「幼稚退化」,他們的果決反應被定義為「衝動」。短短的時間裡,一切都走了樣,讓獵人變得如此挫敗!甚至連他們的父母也不能接納他們,將他們視為「麻煩製造者」(trouble maker)。
接著,獵人們面臨最大的考驗是必需去讀農夫學校。什麼是「農夫學校」?我們歸納出幾個特點:主要在教室內授課(有少數戶外課,如體育課,但經常被其它課借用)、偏重語言及數理傳統的智商(表現不佳者就是他們有問題,需要協助他們回歸主流,多元智能的觀念仍在啟蒙階段)、強調符號學習、記憶、重覆練習(就是所謂填鴨式的教育)、需要長時間的上課(如果再加上夜輔、晚自習、考前衝刺,每天在校的時間甚至超過14小時)、以考試及分數為評量標準(尤其是國三、高三每天考三、四科是不足為奇的,更有甚者還要每周成績排行!)。獵人在此種環境裡學習,結果是苦不堪言更本就是無庸置疑的!

現象是:他們上課不是發呆,就是動來動去、愛說話、甚至起來走動,其實根據醫學研究這是身體為了增加大腦血流量,以便專心聽講的自動生理機制;他們不善於閱讀、有時會跳行、功課常寫到半夜(邊寫邊埋怨、邊哭)、不喜歡重覆練習(因為坐定下來書寫本就不是他們擁有的特質,所以寫得很慢又潦草,以致經常被擦掉重寫)。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,久而久之逐漸累積對學習產生的疲乏與挫折感,到了國中階段,更是無法應付大量的記憶「資料」及考試。因此,他們去學校往往只為了「人際」,在課堂中則度日如年。

這樣的狀態每況愈下,不但深深打擊他們的自信心,且非常容易引發親子、師生間不斷昇高的衝突。許多獵人艱辛的忍耐,也許還為經歷完為期三年的國中階段,就已經傷痕累累、身心俱疲到不是自我放棄、我行我素,就是迸發了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。什麼是「獵人迸發症」?簡單的說,就是獵人對農夫環境適應不良所產生的後遺症。長期以來,他們被誤解為不聽話、沒規矩、不好好讀書、品性人際不佳的異類;也是被指責、糾正、處罰、放棄的「阿斗」。在這樣的情境下,他們的自我觀逐漸惡化,漸漸發展成情緒及行為方面的問題。最經常出現的獵人迸發症包括有:青少年情緒低落、焦慮症、對立性反抗疾患、品性疾患、拒學症、網路症候群、無聊症候群、親子問題、人際問題、學習問題等等。
不久,這群為數大約8%的獵人,被學術及醫療單位鎖定,成為研究的對象。他們最後被定位為「異常」,被歸類在「行為疾患」當中,正式定名為「專注力缺失過動症」(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)。從此,他們被視為病態,農夫們期待透過「治療」使獵人們「像多數的農夫」變成了天經地義的目標;有必要的話,來顆「利他能」藥丸,效果會更好!因為多數就相當於正常。自此獵人蒙塵、幾近萬劫不復之境,而逐漸符合了社會大眾的期待 – 他們真正的生病了.....

 
新獵人運動

記得高中時,在北一女中的校刋上讀到一篇文章,其中有段文字意思是:在面對困難時有三種人,第一種人抱怨它,第二種人適應它,第三種人改變它。當我們回顧獵人輝煌的歷史,他們原是開創世界文明的英雄,曾幾何時卻因為時代的變遷,有如虎落平陽,被看成了病貓。為了扭轉這樣的劣勢,重建獵人當年的雄風,我們要大聲疾呼:獵人們,堅定你們對自己的信念!讓我們一起發起「新獵人運動」!

新獵人運動的核心信念 --「堅持獵人是有價值的!」

獵人最寶貴的就是在於他們擁有獨特的特質,這些特質並非「病態」(disorder),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,雖工業革命之後也仍然適用--「天生我材必有用!」。問題是出在人類狹隘、一元且單向、功利的價值觀,以至於驕傲的認定:非我族類就是病態!這種排他性、唯我獨尊、將人標準化標籤化的作法,事實上是一種愚昧,也是對人性尊嚴的踐踏。
如果獵人是一種病態,接下去的做法當然是醫療,以使之早日「復元」成為農夫。但如果獵人是一種特質,他們所需要的其實是發展,「尋找」屬於適合他們的生涯方式!獵人特質論的看法,堅持視所有獵人的特質為一種潛在的優勢,在適當的生態環境及合適的學習訓練下,將發展成為相容於社會且有益於世界的優質能量。換句話說,在人類歷史的舞台上,無論是過去或未來,獵人的角色不但不可或缺,事實上仍然被賦予擔綱部分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新獵人運動的具體目標 --「建立適合獵人學習的專屬環境!」

縱使在教改多年的推動之後,目前主流的學習模式依然是以農夫學校的方式掛帥,我們稱之為「認知型學習」模式。主要的特徵是大量的符號、教室為學習的場所、教師是主角,評估方式幾乎全是紙筆測驗,學習的次序是「先學再做」,作業以重覆性的書寫為主....。這種學習模式對獵人來說,真是叫他們深陷火海,徹徹底底的適得其反!
真正適合獵人的學習模式,我們稱之為「操作型學習」(或「體驗式學習」、「感官式學習」),主要的特徵是大量的實體接觸、多元的學習場所、維高斯基的合作式學習,主要的評估方式是作品呈現或做報告,學習的次序是「先做再學」或「邊做邊學」,作業是多元化、生活化的體驗活動…。
在瞭解獵人屬於操作型學習者之後,未來一定要在我們的教育環境裡建立獵人專屬的學校(目前佔多數的農夫們仍然堅持:將操作型學習附屬於農夫學校即可)。在這樣的理想尚未實現之前,我們鼓勵獵人發展第二把刷子(正確來說應該是第二把弓箭):轉化獵人的學習模式,來適應及完成農夫學校所定的學習目標。

這是個工期很長又非常艱鉅的工程,需要練就幾個大絕招:1.「感官經驗轉化符號」大絕招(將符號轉化為圖像、聲音或與現實聯結的能力)、2.「親子合作」大絕招(父母扮演陪伴者、符號轉化的催化者、回饋增強者)、3.「學習即回饋」大絕招(強調學習本身的回饋樂趣,以取代分數的回饋)、4.「動能增強位能」大絕招(加強動態活動的滿足度,以作為靜態學習的動力與增強)、5.「協商」大絕招(父母與老師協調,以設計出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案)、6.「借力使力」大絕招(善用農夫學校中屬於操作型學習的資源,如資源教育、技藝學習....)、7.「情緒EQ」大絕招(學習情緒管理的技巧,以處理相關的挫折與情緒).....。

新獵人運動的終極使命 --「還給獵人適存的空間!」

新獵人運動的最終目標,是在於在現行的社會當中,拓建出獵人的生存空間,使獵人重新站上世界的舞台,繼續扮演先鋒者的角色。為了達成此項神聖的任務,我們必須分階段來完成:

第一階段是宣導與輔導 -- 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積極宣導獵人的價值,協助獵人的父母與獵人本身,從挫敗的深淵中走出來,朝建設性的方向發展。在這方面,事實上已經有些進展,諸如本諮商所、赤子心協會的成立等,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功能。同時大量引進或出版獵人的相關書籍,教育社會大眾對獵人族群的認識與瞭解,以加速獵人與農夫再次合作的時代來臨。諸如:『分心不是我的錯』(Hallowell&Ratey 著 / 丁凡 譯 / 遠流出版)、『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 』 (Russell Barkley 著 / 何善欣 譯 / 遠流出版)

第二階段是組織獵人的家族與社群,提供生活上、獵人生涯的專業諮詢及人際訓練,協助獵人家族能夠和諧共舞,以穩定獵人的情緒與生活。

第三階段就是實踐偉大的理想 – 建立獵人專屬的學校。這是新獵人運動的成敗關鍵,也是在這個時代中獵人能夠適性培養生存能力的樞扭機制。目前一些有志之士正在積極竭力的奔走努力中,企望寒冬過後的暖意能夠早點到來。

 
結語

獵人們!不要忘記你們曾是世界文明的英雄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gr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