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未命名  

電視正播報著新聞,媽媽集精會神的看著
,不久之後,對坐在電腦桌前上網的兒子說:「這些學生鬧夠了沒,該趕快回去學校讀書了!」
兒子以不屑的口吻回應:「我大部分同學都去抗議靜坐了!哼!」

談太陽花學運 母子吵架又冷戰
媽媽拿起遙控器,把電視一關,雙眼正視著兒子說:「先做好學生的本份,再來參與國家的事務吧!服貿?你們懂什麼?幹嘛跟著一群人瞎起哄?」
兒子也不甘示弱的回應:「妳很懂嗎?幹嘛隨便批評我和我的同學?!」說完白了媽媽一眼。
媽媽並不因此而打住,反而繼續表達她對服貿的意見,兒子則句句反駁回去。母子倆就這樣你來我往的言語攻防戰,直到最後,兒子氣呼呼說:「我不想跟妳吵,浪費我時間!」母子進入冷戰期好幾天。

看法人人不同 引發對立傷和氣
近期台灣社會彌漫著鼓躁的氣氛,不論男女老幼,都在不同形式下參與了這次的「太陽花」社會運動:側耳旁聽、大略知道、深入研究、放聲談論、參與行動……等等,參與的層次自淺到深都有。
不管立場是支持服貿、反對服貿、支持學生運動、反對學生運動……,人們的心中都有不同想法。因所持的想法不一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在這股氛圍中,產生了一股對立的張力,關係亦似乎變得薄弱。人們除了焦慮社會外,還擔憂彼此存在的關係。
我們所持的想法、觀點再怎麼完美、再怎麼正確,當我們僅關注於事情本身時,我們便很容易失去當初護守著關係的心,變得計較、競爭、攻擊。當我們與事情、想法奮鬥,再看不到眼前人的獨特個性和感受時,一種競爭的氛圍便會操控著我們愛人的心,最終,可能嬴了場面卻失去了關係,尤其是可貴的親情。

想法不同時 謹記二「不」二「要」因此,做父母的或做孩子的,當你的爸爸/媽媽,或兒子/女兒,和你的立場、想法不同時,該怎麼辦呢?
1.「不」扮演上帝:
當我們硬把對方的想法、個人分為「好」、「壞」時,我們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。而當我們扮演上帝時,驕傲的態度就出現了,不單聽不到對方的聲音,更看不到自己的本相,這樣「我好你不好」不僅使我們與所愛的人成為對立,甚至是全盤輸的局面!
因此,爸媽或孩子都該留意自己是否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對方,它常以絕對化的「你應該…」,以及二分法、兩極化、偏激的「我對你錯」,這樣的樣貌出現!

2.「不」針鋒相對:
當雙方因捍衛自己的立場而針鋒相對時,我們會被負面情緒所填滿,愈來愈憤恨和惱怒,一心只想著如何說服對方,不再散發善意,又怎麼可能期待自己能影響對方呢?古老的智慧曾教我們:「不要與惡魔正面交鋒」,我們的惡魔不是對方,而是負面情緒!
因此,無論爸媽或孩子,都該常常反省及留意自己的情緒,當你的腎上腺素上升,心跳加快、肢體緊繃、口出惡言時,請暫停對話,阻斷破壞的力量滲透你們的關係。

3.「要」積極傾聽
當家人之間聽到不同的想法或意見時,可能會因為不習慣或害怕不同,而去防守或攻擊對方。因此,如何能接納彼此的差異,同時也非要全家人達成相同立場或想法,這是重要的。這樣的達成,無非就是透過傾聽、了解和接納,且以好奇心來取代控制。
因此,無論爸媽或孩子,當聽見不同的聲音時,先聽,可以不需立即做出回應,當你們消化了所聽見的,再作回應。這樣一來,更有空間促使理性的對話。

4.「要」各退一步
當雙方都不肯各退一步時,表示非要控制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標、或藉由扭轉別人的行為來減少自己的憂慮。在此次的事件中,我們看到某些參與的學生心中充滿矛盾,在參與的同時,因為父母的憂慮與不諒解,而心中產生愧疚。這樣的關係是一種內耗的模式,會傷害彼此的關係,也會傷害個人的心理健康。
因此,各退一步是在表態自己的立場同時,放手讓對方自己做決定(除非孩子未達法定年齡,且可能做出危害自己或他人的事)。至於在退一步後可能出現的不安、煩惱等情緒,則必須由自己負責。
例如:爸媽可以表示對孩子的行為並不贊同,但尊重孩子的決定,同時也可理性和孩子溝通內心的感受、並告訴孩子父母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把孩子從內疚的束縛中釋放出來。相對的,孩子瞭解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後,在自由的決定時,也可以思考任何形式「退一步」的表現。以上的原則皆建構在「強調負責」與「維持關係」兩者兼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gr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