緣起

「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念書?念這些書有什麼用...」
「氣死我了!我遲到他就記我小過...」
「我這個孩子實在是很沒用,每天看電視打電動,我真你不知道要怎麼辦....」
「我兒子實在是沒有禮貌!你看他那副德性,簡直像個流氓...」

這些聲音,是來自許多父母、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話,我們無法從這些片段中判斷問題有多嚴重,但至少我們知道他們過得不快樂!多年來從事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諮商,經常感觸有很多悲劇的發生是不必要的!許多前來求助的父母所遇到的困難,往往並非由於孩子的問題太特殊,而是因為父母的資訊不足、延誤處理、求助無門 ...,以至於問題困擾更加惡化,甚至引發併發症,造成長期的傷害與影響。
因此,當我們埋首於心理諮商的工作,兒少所處的境遇有如對我們的呼喚,促使我們不斷地自問:「除了心理治療之外,如何進一步來關懷兒少呢?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?」這是本文寫作的動機,也是格瑞思「兒少情緒關懷系列」的緣起。

兒少關懷VS三級預防


心理健康與否,如同身體一樣,在平常就需要鍛鍊與保健,有狀況時則需要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心理衛生「三級預防」的概念,提供給我們很重要的線索。所謂「三級預防」,指的就是心理健康防治的三階段:「預防勝於治療」、「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」、「避免惡化」。
因此,針對兒少情緒關懷的主題,我們自忖著:如何將多年累積的專業經驗,積極有效地轉化為「三級預防」的作法。本文謹就第一、二級預防,從心理諮商專業的角度,來檢視兒少情緒關懷的需求,勾畫出所要達成的目標與願景。

預防勝於治療 首先:協助父母認識孩子「發展趨勢」,且建構適性的教養模式
每個孩子都有其既共同、又獨特的發展軌跡,父母了解孩子的發展趨勢,建構適性的教養模式,對孩子的發展是重要的。其內容包括(1)熟悉孩子的特質、心理狀態、學習...(2)注重親子關係、教養模式(3)強化家庭功能及學習生態環境。這種針對「發展趨勢」所作的建構,一方面可以作為父母的教養藍圖,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孩子發展的檢視機制。此項作法的價值,不在於操控孩子發展的軌跡,乃是在於避免孩子或父母陷於不必要的惡性循環,承受不必要的代價。

其次:為親子打造成長訓練的教育平台,建構一同學習的機制
不論是父母或孩子,幸福的不二法門就是「再學習」、「再教育」,使生命不斷的發展與成長!主要內容包括(1)心理教育、親職教育、研習會(2)兒童成長團體、青少年成長團體(3)冬、夏令營。這種以「學習」為導向的預防工作,雖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,但是對於孩子的發展卻是最為有效的作法。

最後:建構網路互助的社群,改善孩子發展的生態環境
網路的便利性,若能以專業培訓志工,形成互助社群的生態環境,對於孩子的發展大有助益。內容包括(1)「資訊」的傳播(2)「人際」為導向的社群(3)「主題」的社群(如運動、興趣...)。這種社群的建構,加入專業的協助,往往可以發揮「團結就是力量」,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助益。


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首先:推廣兒少情緒關懷,進行高危險群的篩檢
兒少情緒困擾的發生,有如身體問題一般,往往有其脈絡可尋。高危險群的篩檢內容包括(1)特質的篩檢:諸如過動症、亞斯伯格症、資優生症候群....(2)困擾的篩檢:諸如憂鬱症、焦慮症、對立性反抗疾患、品行疾患、拒學症、無聊症..。高危險群的篩檢,不但有助於父母瞭解孩子問題、「對症下藥」,而且對於父母接納孩子,甚至是欣賞孩子也有很大的助益。

其次:建構專業化的兒少諮商機制,人性化的諮商環境
台灣將「諮商」納入管理、發行証照、設立諮商所,是近幾年的事。如何建構專業化的兒少諮商機制、人性化的助人環境,對於兒少關懷的推動是很重要的。在這方面的建制包括(1)提供專業化、本土化的兒少諮商服務,尤其是以家庭諮商為關注焦點。(2)提供主題性的諮商團體,如人際團體、亞斯伯格團體...。這種根植於社區的「諮商所」機制,是有別於「醫院」的專業分工,對醫療品質的提昇有重大的意義。

最後:結合「過來人」的經驗,發展陪伴者的社群
「過來人」的經驗是寶貴的,是社會無形的資源,尤其是走出苦難洗禮的人,更是散發著「光與鹽」的活水生命。若能以專業培訓「過來人」,成為尚未走過或正在經歷者的「陪伴者」,對於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的工作,不敕是一群深入各個角落的生力軍!這種以「彼此陪伴、互助分享」的陪伴者社群,其實是另類的「支持團體」,是值得推廣與努力的。

格瑞思的自我期許

每一位求助者的故事,在我們心靈深處都成為一種召喚。在諮商中我們以專業來陪伴,自己也經常成為領受者。領受著另一種生命的成長,也領受著一份社會責任。「兒少情緒關懷」,乃是格瑞思心理諮商所的一份心意,也是我們的自我期許。雖然我們的力量有限,但若有抛磚引玉「一起來」的效果,就算是我們對這個社會的回饋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gr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